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杨金生:守疗效之正,创共识之新——对中医理

来源:现代中医临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13日 00:47:4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中国中医科学院杨金生 中医理论的共识性需要从两个视角来理解。一是对于中医理论基本范畴来讲,它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中医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

文|中国中医科学院杨金生

中医理论的共识性需要从两个视角来理解。一是对于中医理论基本范畴来讲,它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中医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阐明了有关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另一方面,中医理论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作用,主观决定权在医生个体。尽管在处理具体疾病方面见仁见智,但是其根本指导思想并未超出中医基础理论的范畴。理论的传承需要形成共识的中医理论验证、评价模式。今天的理论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具体病证,基于临床疗效对临证经验和案例加以发掘与提炼,形成关于每一病证通识性的基本诊疗思路与规范措施。

文化是中医理论支撑载体和传承根柢

要秉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原创的原则,认真厘清思想、方法和经验,“方知玄里之玄,始达妙中之妙”。这就需要理论研究工作者,将其还原到当时的自然条件、人文背景和经济社会模式等环境中,加以考证、理解、核实和阐释,客观看待古籍中所记载方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取得疗效的另一个前提是中医医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关键在于医生理解掌握中医理论的范围、程度和临证思辨及决策能力。医生自己需要钻研理论,从而提升其辨证论治的水平。因此,基于现代疾病所形成的诊疗经验和思维方式过程的回顾梳理与凝练评价,是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工作。

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使中医临床面对患者体现出鲜明的个体化特征,而个体化治疗并不符合随机对照试验的标准条件。中医临床实现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优化,主要依靠医生辨证论治的水平。患者的个体化表现就成为医生临床诊疗的第一个变量,医生各自思辨行为以及选取参照物的多样化形成第二个变量。两种变量的权衡,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鲜明的特征,即使是面对现代医学不明病因的新发、突发疾病,中医只要“观其脉证”,即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给临床“真实视界”的优效评价带来了诸多复杂的考量因素。

因此,在中医理论现代研究工作中,如果依靠中医基本原理、规律和法则,对古文献记载的临床报道的合理性、安全性和优效性的还原研究模式,已不能满足科学的追求。要全面收集、整理、总结与提炼现代疾病防治中的有效经验,发现新现象和新规律,构建新理论,为中医医生提供更多具有参考性、启发性的理论依据,才能提升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审核|厉秀昀 黄蓓

?基于现代疾病所形成的诊疗经验和思维方式过程的回顾梳理与凝练评价,是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工作。

文化主要是文字、语言和风俗、教化,是一个民族对自然、社会、科技等在精神层面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天人合一”“以时为正”“道法自然”“三因制宜”等中医学思想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原创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医学范围内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不同时代,中医理论的发展特点和基本内涵也是不断演变的,具有时代文化的烙印,应尊重、区分并升华与应用。

规范化科学化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中医理论的传承创新,既要挖掘传统典籍中的古代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更要凝练当代文献中著名医家基于共识的循证医学研究。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徐婧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做好对传统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中医药的生命力。如何正确地理解“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关键。对于生命科学来说,不仅要“守传统之正,创时代之新”,更重要的是要“守疗效之正,创共识之新”。如何将当代中医临床中产生的新观点、新经验纳入到中医学理论体系当中,如何让中医学的思想与理念得到医学界、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的普遍认同与接受,这正是当代中医学术研究所应承担的时代使命。

中医药文化不仅体现了人文情怀,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古今临床大家多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正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领悟,提升了医生诊疗思维水平,增加了临床实践的艺术性。今天从丰富与发展中医理论的视角来研究传统文化,其根本目的还是古为今用。其一是要促进中医自身理论的丰富与表达,其二是要增进医生的人文情怀进而提升临床效果,其三是以先进文化为契机,以文说医,以文传医,把中医理论的根本性质、属性、功能、特征等正确认知传播给世人。

文章来源:《现代中医临床》 网址: http://www.xdzylc.cn/zonghexinwen/2022/0513/593.html



上一篇:现代原始等级裂腹鱼类 可能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
下一篇:国医大师、企业家、临床专家共话中医药高质量

现代中医临床投稿 | 现代中医临床编辑部| 现代中医临床版面费 | 现代中医临床论文发表 | 现代中医临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现代中医临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