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医脉络学说与现代医学接轨,开辟心脑血管病

来源:现代中医临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09日 23:12:4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融媒体记者 黄晶 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微血管病变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围绕微血管病变这一临床难题,以吴

融媒体记者 黄晶

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微血管病变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围绕微血管病变这一临床难题,以吴以岭院士为核心,中医为主导、高层次中西医专家联合参与的多学科交叉人才团队,从理论、机制、疗效三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其研究项目“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摘得2019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显著成效,受到行业广泛瞩目。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早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n=333),与安慰剂相比,参松养心胶囊可减少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早患者室性早搏 41.35%、提高心室率 11.38%,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填补了快慢兼治、整合调律药物治疗空白。

研究团队将理论应用于临床,研发出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将理论创新转化为让广大患者获益的临床实践。研究涵盖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开辟了心脑血管病防治新途径。

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等通络药物的系列基础研究,揭示了通络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的核心机制。据此,宏大的脉络学说一步一步揭示了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的真正奥秘。

中医药是一座伟大的宝库,有很多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观点和内容,如沧海遗珠,待中医传承人去采撷。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吴以岭院士在中医药宝库中溯源探流、传承创新,通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带领团队首次系统构建了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脉络学说”。提出“营卫理论”核心内容,揭示了脉络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规律;首次建立“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提出“调营卫气血”治疗脉络病变的用药规律,并基于中西医解剖和功能认识,提出的“孙络-微血管”为微血管病变中西医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

慢性心力衰竭被视为生命终结的前站,人类心脏病最后的大战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心衰的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在西医国际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可使N末端脑肭肽前体(NT-proBNP)降低超过30%的患者比例较对照组增加16%,同时还能显著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心衰患者6 min步行距离,减少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

12月17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在厦门召开。吴以岭院士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论题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分享了“脉络学说”从理论构建到机制研究,再到临床实践的全过程。

急性心梗合并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75%~95%,每年因心律失常造成的猝死达50万人,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加重心衰,治疗药物目前尚无显著进展,尤其是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成为国际临床难题。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表明(n=465),对于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慢性心衰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可较安慰剂明显减少室性早搏、改善心脏射血分数,为这一国际临床难题提供了新的治疗药物。

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实验研究,首次提出营气与血管内皮细胞、卫气与血管外膜及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相关性。从内外膜两个方面揭示血管病变“由外至内”和“由内至外”发病规律,将传统中医脉络学说与现代医学血管实体相关联,打开了脉络机制研究的新局面。

“脉络学说”研究的成功经验,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带来更多启示,也必将引领中医药现代化创新发展,为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研成果。”973项目专家组对于该研究给出了极高的验收评价。其研究成果也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反映脉络学说内容的专著《脉络论》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

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在评价该项目时,特别指出“首次形成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新理论,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创立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做出示范”。可见,理论创新和研究的临床转化,成为脉络学说又一重大突破。据此理论总结的用药规律,研发的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系列通络药物,在心血管病防治中取得了极好的疗效,相关系列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其临床价值,为解决国际心血管领域四大临床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文章来源:《现代中医临床》 网址: http://www.xdzylc.cn/zonghexinwen/2022/0909/609.html



上一篇:走近身边的名中医丨信阳市中心医院戴廷涛:借
下一篇:我们这十年|中医药在治疗肺癌、糖尿病等疾病

现代中医临床投稿 | 现代中医临床编辑部| 现代中医临床版面费 | 现代中医临床论文发表 | 现代中医临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现代中医临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